行业动态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厚植新质生产力 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厚植新质生产力 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作者:中国资质网  发布时间:2023-12-22 09:15:48  点击:

  新时代,“中国建造”倍受关注。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成为国家战略要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较为传统的产业,发展效益低下、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面临产业队伍老龄化、技术创新滞后、发展新动能不足的压力,转型势在必行。


  当前,重新认识“中国建造”重要内涵,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厚植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建造’品牌”亮丽名片,是全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重新认识 “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内涵


  “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是国务院于2017年首次为建筑业出台顶层设计文件时提出的重要目标,为建筑业全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这一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中国建造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并列,让“中国建造”的提法更加深入人心。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要求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为建筑业新时期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基建,让全世界获益。”今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样的赞誉,让“中国建造”品牌享誉海外。究其根源,这一美誉归结于以“中国质量”为底色的“中国建造”品牌力的持续提升。


  在首届中国建造发展论坛开幕式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韩煜表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守住质量安全就会赢得民心。我们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要以安居为起点,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系统思维,不断创新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作用,更好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推动品质提升,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二要坚持技术引领,创新赋能。结合新时代住宅发展,研究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和规范,确保建好“好房子”。三要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养,坚决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中国建设报社社长韩店表示,努力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建筑业的战略要求,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建设报》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主管的权威媒体和住建系统的机关报,始终坚守“权威信息的发布渠道、工作经验的交流平台、创新实践的展示窗口、民生工程的智慧高地”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将以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搭建更多更宽的平台。交流经验做法,探索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举措,助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硬道理的要求,落实部党组相关工作部署,持续加强对“中国建造”品牌的打造,让“中国建造”成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金字招牌”,成为中国建筑业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在专家报告环节,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强表示,“中国建造”是建筑业改革发展领域最具共识、最为响亮、最有标志性的主题,其吸吮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丰厚养分,扎根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家园,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集中体现。“打造‘中国建造’品牌”,要辨方明势、循道立命、汇智聚力。


  辨方明势。一是以大历史观来审视,“中国建造”发展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群星璀璨的建造作品,“中国建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二是以时代视角来观察,“中国建造”始终使命必达。“中国建造”总是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利益同心共鸣,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深度参与、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三是以辩证思维来分析,“中国建造”机遇挑战并存。新时代、新征程、新阶段,是“中国建造”所处的宏观方位。从主要矛盾变化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中国建造”领域,是人民群众对于建筑产品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期盼拥有更舒适安全的居住条件、更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和更优美宜人的城乡环境。从城乡发展阶段看,城镇化发展进入“下半场”,“中国建造”需要激发新动能、创造新舞台。从突出风险问题看,大规模扩张时期积累的一些矛盾风险逐步显现,“大量投资、大量建设、大量消耗”的开发建设方式难以为继,这给“中国建造”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从行业困难短板看,一些建筑企业的经营困难较多,科技创新仍是“阿喀琉斯之踵”。在机遇方面,应当看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城镇化仍在深入发展,基于超大规模市场的国内大循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的新浪潮,品质提升、消费升级引致的新需求,“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带来的国际市场等,都给“中国建造”以持久的时空动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建造”的发展更有信心和底气。


  循道立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上,“中国建造”要循大道、担使命,努力成为筑基铁军和建设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为“中国建造”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住房城乡建设部强调,建筑业要守住为社会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的初心,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以全球市场为舞台,以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为方向,不断提升“中国建造”的核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建筑业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必须落实好、体现好这些鲜明特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建造”。具体可概括为八大建造:一是人民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本质属性。二是卓越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匠心追求。三是支柱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发展担当。四是科技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腾飞动力。五是绿色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鲜明底色。六是文化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深厚底蕴。七是安全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坚守底线。八是天下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博大胸襟。


  汇智聚力。“中国建造”涉及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工程类别、全产业链条、全城乡领域、全内外市场,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靠一个部门、一种力量单独推进远远不够,需要汇智聚力。首先,有为政府要持续发力。一要完善顶层设计,二要深化改革创新,三要用情助企纾困。其次,有效市场要持续发力。一要形成新优势,企业要改拼速度、规模为拼质量、科技、品牌,谁能建设社会和群众满意的“好房子”,谁就有好的发展。二要开辟新赛道,企业要向城市更新、“三大工程”、细分领域、新的区域布局要新的市场。三要探索新模式,大型企业强化全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最后,有力社会要持续发力。一是学会协会要当好政企桥梁,二是大专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三是智库机构要强化智力支持。


       充分把握 建筑产业变革与新动能转换


  高处着眼、细处着手、实处发力。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为民表示,明确了“中国建造”的历史方位与使命担当,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要把准着眼点和着力点——“建设人民满意的‘好房子’”。今年年初,倪虹部长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当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城市更新行动、数字化技术快速应用等大背景下,百姓对绿色、健康、舒适住宅的追求,已进入强认知、高诉求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业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从水引发的工程灾害防治切入,表示工程基础设施像人一样,有生命、会老化,有病应尽快诊治,有险要尽快排除,提出了地下工程渗漏防治的渗漏涌水快速治理复合注浆技术,地下管道渗漏、脱空、沉降非开挖修复技术,装配式防水可回收韧性支护成套技术及装备,防水隔震韧性隧道结构及建造技术及其工程应用。针对工程基础设施“健康检测、病害诊断、修复加固、应急抢险”需求,他提出“工程医院”理念。“工程医院”以固坝修道为使命,聚焦基础设施“疑难急险”病害检测诊断与修复治理,融合工程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高端专家智库作用,盘活现有科技成果及试验设施,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质量痛点,进一步服务行业技术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建筑业协会原会长王铁宏强调,必须把握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动能转换。新发展格局下,建筑产业正在经受五大复杂而深刻的变革:一是建筑产业劳动力红利转移,二是建筑产业市场模式深刻变革,三是“双碳”战略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四是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异常迅猛,五是建筑产业在上游房地产业下行压力之下的新动能转换。


  一要研究建筑产业劳动力红利转移与绿色化转型,转型的关键是装配化+。二要研究建筑产业市场模式变革与EPC(工程总承包)、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实现更好更省更快建设。三要研究建筑产业的低碳化变革。解决建筑产业实现“双碳”战略中的深层次问题,重视碳达峰与建筑(运行)碳排放增量的关系以及碳中和与建造碳排放减量的关系。四要研究建筑产业系统性数字化转型,强调系统性数字化,实现项目级BIM(建筑信息模型)、企业级ERP(企业资源计划)、产业级DRP(数据资源规划)和城市级CIM(城市信息模型),把握好CIM与BIM的关系,用CIM指导BIM,BIM适应CIM。五要研究建筑产业新动能转换与业态变革。深化“1+1+N”模式,“1+1”为既有公共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的传统基建方式,“N”为新动能带动的建筑产业增量。


  王铁宏强调,面对变革,建筑产业要以大格局、大思维思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背景下的大战略,推动转型升级与新动能转换,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抓住转型 重点打造新质生产力


  向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行业共识。其中,数字化转型是基础,也是关键。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翠坤强调,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筑业向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目前,建筑业对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探索,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一是自主BIM图形引擎研发与应用,二是通用仿真分析技术。


  BIM平台软件存在“卡脖子”问题,迫切需要国产化替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年推出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基础平台——BIMBase平台,解决了工程建设行业长期以来缺失自主BIM三维图形系统等关键技术问题。


  在智能设计方面,PKPM与奥雅纳合作打造智能结构方案设计,可以通过算法完成满应力设计、强度设计等,实现结构模型的优化;在智能施工方面,以数字化平台和BIM技术为支撑,打通工程项目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数据,实现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在智能运维方面,正在打造基于BIMBase平台的超高层建筑安全运维体系,目前,已初步完成大屏展示的平台架构设计。


  王翠坤强调,智能设计有利于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智能施工可以提高工人安全和健康保障,数字化技术将成为结构安全运维的重要手段,应用前景广阔。以数字化平台和BIM技术为支撑,可打通工程项目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数据,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也为智能建造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唐世海表示,建筑业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加快科技赋能,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坚持把推动智能建造发展作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实了一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2021年2月起,选择上海、重庆、广东的多个工程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探索应用场景;培育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遴选出5大类124个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案例;争取了一批支持政策,增设智能建造专项工作经费,开展基础课题研究等;选定了一批试点城市,2022年10月,确定北京、深圳、苏州等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部署为期三年的试点工作。


  据唐世海介绍,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江苏省智能建造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智能建造核心技术,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到2025年,智能建造适宜技术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应用占比50%,培育30家以上智能建造骨干企业,推动建筑企业智能化转型;到2030年,智能建造适宜技术在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中应用占比70%,培育100家智能建造骨干企业;到2035年,大中企业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普遍应用智能建造适宜技术,培育一批在智能建造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成为全国建筑业智能建造强省。明确六项行动:建立健全智能建造标准体系,重点突破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拓展智能建造应用场景,构建智能建造绿色化应用体系,打造智能建造领军企业,加快推进建筑行业“智改数转”。下一步,江苏省将持续做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坚持示范引领,积极培育领军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智能建造持续健康发展。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而这,也是“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的题中之义。构建新发展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筑业全行业已经在路上。

 

  数据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版权所有◎中国资质网    沪ICP备09008023号-21

电话:400-880-1818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港路299号禹洲广场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