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众人划桨开大船 记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组织

众人划桨开大船 记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组织

作者:chinazz  发布时间:2011-06-07 16:28:30  点击:

我国首座航母级深海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 日前从长江口顺利出航,计划本月驶抵南海开始服役,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由此实现从水深300米到3000米的历史性跨越。

  这座总造价约60亿元的海洋工程旗舰,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联合中海油等单位,历时5年研制成功的。

  从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万吨轮,到如今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一个个“第一”记载着船建人的历史与荣光,其背后是这个学院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

  党聚人心,引才同船渡

  大船出海靠全体船员,打造人才队伍对建设一流学府同样重要。船建学院党组织深知,凝聚人心才能凝聚人才,才能跨洋越海、引入英才、同船竞渡。

  英国伦敦大学终身教授吴国雄,在计算流体力学领域极有建树,可为研发提供理论模型和工具,成为学院引进的首个“千人计划”人选。作为一项国家级的海外高端人才计划,“千人计划”的对象可不是只靠物质待遇就能吸引来的。院党委牵头,给每一位“千人计划”学者配6位对口服务人员。院党委书记张卫刚教授是吴国雄的院校对口领导,同时又有同领域的合作教授和助手与吴国雄 “结对”,还有多人与之配合,分别为他落实办公室和实验室、研究发展方向、项目及研究经费、教学任务和研究生。

  到了最后一关,在京“千人计划”答辩的前夜,张卫刚又陪吴国雄忙了一个通宵。原来,吴国雄长期在海外从教从研,对国内计划申报和评审事宜并不了解,所写的答辩材料就问题不少。张卫刚与他逐句逐章探讨,反复修改至凌晨,终于形成了一份20多页的材料,帮他顺利通过了专家答辩。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吴国雄安心回国,还努力争取到英国劳氏教育基金会120万英镑的资助,建立起上海交大—伦敦大学—哈工程三校联合深海研发中心。有了这只“头雁”带动,不久之后又有陆键、郑东升、刘浩等6位海外著名学者相继加盟船院。迄今全院引入“千人计划”学者占全校五分之一左右,成为中组部第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基地”,上海交大也由此成为拥有“千人计划”学者最多的高校之一。

  党聚创新,强国强船海

  弱国无海权,强国强船海。船建学院坚持以自主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院党委责无旁贷成为学科发展的引航员。在这里,支部不是建在某个院系的楼宇里,而是建在学科上。

  面对近年来跨学科交叉研究、大项目联合攻关等新形势,院党委调整和优化支部设置,在学科团队、创新团队、大项目平台等基层学术组织中创设党支部,并为支部配备优秀党务工作者。全院现有10多个教师党支部书记,7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不是教授就是副教授。

  船舶设计研究所60%是党员,学院副院长杨启担任总支书记。他带领支部所在的课题组,仅用8年时间就打破欧洲为主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实现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自主设计和研制,迄今投入使用40多艘,使我国这个疏浚大国从长期依赖进口船型到全部国产化。在洋山深水港等围海造地、港口建设、航道疏浚工程中屡建战功,创造年产值115亿元。

  我国下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龙号”也是船院得意之作。全院最年轻的支部书记、30岁出头的吴超便是这一项目组的技术骨干。2009年,他和同伴操控“海龙号”,在东太平洋海底2700米处观测到了罕见的深海热液 “黑烟囱”,完成中国人对“黑烟囱”的首次定点取样。眼下,“海龙号”又随我国“大洋一号”船航行在三大洋上,376天、约8万公里的航程将创造中国远洋科考新纪录。

  支部组织与科研组织的有机结合,令“旁观者清”。教育部“长江学者”马宁教授在日本工作生活了25年,回国后加入数字化智能船舶设计系统的攻关团队。他发现课题组领衔的教授是党员,组里年轻的科研骨干是党员,学院中的两位院士也是老党员。“他们埋头科研的精神感染着我,他们的学术水平也让我折服,我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回国仅一年,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现已光荣入党。

  党聚良师,育人推前浪

  最近,一部《水动力学讲义手稿》在船建学院力学专业师生的手中变得“洛阳纸贵”。原来,钱学森1958年曾在清华大学为第一届力学研究班学员讲授了《水动力学》课程,学院师生将这份备课笔记 “挖出箱底”,以《水动力学讲义手稿》的形式出版了。

  从上月下旬,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党支部就开始组织有关教授,开展每周一次、为期一个半月的 《手稿》研读学习交流活动,何友声院士作了首个主题报告,令师生拍手称快。其实,这种“经典重读”活动已在系里坚持了多年,每一次都由教授带学生精选、精读、精议一部著名学术论稿,教学相长提高水平。

  大学教书育人为本,学院党组织在教学中发挥特有的柔性作用,党员教师更是率先垂范,让学生“后浪推前浪”。其中,院里老党员、老教授带了好头。

  洪嘉振教授有长达20多年的高血压史,每年教学、科研与管理任务大于两个人的工作量。这种超负荷状态让他的心脏缺血缺氧,不得不安装心脏起搏器。就是这样一个已近古稀的博士生导师,不仅累计主持包括973、863计划项目在内的约40项科研项目,还主持了教育部5项教改项目,可谓科研、教学两手紧抓。除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外,他依然坚持为全校本科生主讲《理论力学》课程,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相关教材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党员表率影响着整个团队。在这位国家教学名师的言传身教下,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的学院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近年来连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荣誉,囊括了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奖项,并成为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上下都说,新近评出的市教卫党委系统十大 “创先争优师德标兵”,洪老师当之无愧。

版权所有◎中国资质网    沪ICP备09008023号-21

电话:400-880-1818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港路299号禹洲广场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