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从这里出发 ——亲历者讲述浦东开发开放历次重大节点的瞬间

从这里出发 ——亲历者讲述浦东开发开放历次重大节点的瞬间

作者:chinazz  发布时间:2011-07-11 10:21:32  点击:

 

远眺陆家嘴,每个十年的变化是如此天翻地覆

远眺陆家嘴,每个十年的变化是如此天翻地覆。

 

陆家嘴金融核心区的过去与今天

陆家嘴金融核心区的过去与今天。

  历史让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党的诞生地选择在了上海;而当历史走过近70年,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目光聚焦上海,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历史性决策。

  开发开放浦东——于上海,东西联动,相得益彰,上海由此跃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锋;于中国,外引内联,龙头昂首,长江三角洲与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起飞。

  1990年浦东开发办成立、1999年“聚焦张江”、2001年APEC会议、2005年洋山深水港开港、2010年世博会……犹如一阵阵渐入激昂的鼓点,一步步将浦东的发展承载托高。我们特意找到了5位曾经历过那些珍贵历史瞬间的亲历者,从另一个侧面,感怀历史,感悟使命。

  就像141号这个门牌号,一是一,二是二

  在车水马龙的浦东大道,这栋白墙红瓦的两层小楼,需要仔细寻找。

  浦东大道141号。正是在这里,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挂牌成立。

  今时今日举世赞叹的“浦东奇迹”,就从这里起步。

  杨小明,当年首批“过江者”,现为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1990年“五一”假期前,一个电话叫他上班后立即去市政府开会。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会上,浦东开发领导小组和浦东开发办公室正式宣布成立了,他被任命为信息处处长。

  “会一散,我和同事便过江到了141号,跟着工人搬桌子、搬凳子,就算上班了。”杨小明说,自己当时没一点心理准备,“之前没有征求意见,没有讨价还价,但梦想成真使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瞬间被召唤起来。”

  上班第二天,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挂牌成立。后人熟知浦东开发“八百壮士”,但实际上开发办成立当天仅有18人,而在开发办门外,无数党员干部们已排起长龙。

  当年艰苦。“吃饭没食堂,所有干部端着搪瓷碗买拉面凑合,或到对面浦东中心医院搭伙。冬天没热水,借保温桶打水喝……”杨小明回忆,“大家都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事业更要脚踏实地,就像141号这个门牌号,一是一,二是二。”

  大胆试、大胆闯的精神也自此深深扎根。“不做就不错,但这不是我们开发者的性格。”杨小明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要求自己看得更远一点,步子迈得更大一点,行动更勇敢一点。”

  我看重的就是张江模式的大胆与突破

  浦东开发肇始,初定外高桥、金桥与陆家嘴“三区”先行建设,但没想到,1992年便被提前启动的张江园区打破。

  1999年8月26日,“聚焦张江”战略开启了张江开发2.0版大幕——集中全市优势资源,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努力使张江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新一代高科技园区,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聚焦”的力量,成就了今日张江,22平方公里的张江园区一跃成为上海“硅谷”,名驰海外。

  戴伟民,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出身,芯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是他,将“IC中国之路”的起点放在了张江。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半导体产业远远落后全球,但在美国的戴伟民看到了机遇,“中国没有‘砖块’(半导体的标准单元库),怎么造‘房子’(设计芯片)?”他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提供半导体标准单元库的公司,地址就在张江。

  彼时张江,几乎一片农田,“公司所在地张衡路200号,只有一栋小楼,旁边就是农田。公司迁到张江那一天,办公楼里甚至没通电,我和20多位IC设计师自己拉出一条电缆,就这么开张了。”戴伟民笑道。

  做电子没电,听上去好笑却苦涩,但在戴伟民看来,自己选择张江,看重的是张江模式大胆的先试先行与突破。戴伟民说:“张江的人才聚集和完整产业链,无疑成为全球‘复制硅谷’的成功典范之一。”下定决心,大胆突破,一群群抱着雄心的创业者落户张江,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创新与活力。

  也正是因此,张江真成了戴伟民们的“风水宝地”,中国也开始建设自己的芯片“大厦”。如今,戴伟民的企业已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设计代工。每周都有一块“世界级”芯片设计从公司诞生,微软、苹果等国际巨头纷至沓来。

  一位志愿者,把APEC当成事业的起点

  上海志愿者因世博会为人熟知,实际上,早在2001年,志愿者的身影就已在浦东出现。

  1999年,镶嵌着东西两半球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在浦东落成,浦江平添新画卷。2001年第九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当时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最高规格国际会议,世界的目光第一次如此国际化地投向上海,投向浦东。

  当21位亚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身着唐装现身上海,上海让世界为之惊讶,浦东让世界为之惊艳。

  李瞡现在浦东新区机关工作,2000年APEC招聘志愿者的消息传来时,她还是大四学生。“那段日子,申城掀起一波波学英语热、环境整治热、知识竞赛热,还有志愿者热,所以一听说学校招募APEC志愿者,我就毫不犹豫报名了。”

  自2000年5月开始,团市委全面启动志愿者招募工作,上海37所高校、19个区县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前后两万多名志愿者处于待命状态,志愿服务的概念与精神悄悄来到申城。

  2001年10月1日,李瞡走进大会秘书组。她负责为每位与会嘉宾、工作人员制作入场通行证。这是相当繁琐、细致的工作——APEC会场分五个区域,每个区域进场人员都有严格时间划分,对她来说,加班到凌晨几乎是家常便饭。“工作累,但每天都充满激情。”李瞡回忆,那种“来自团队的战斗力和影响力,成就感”的快乐,是“抑制不住的”。

  一段志愿服务经历,也点燃了她投身浦东建设的激情。APEC会议结束后没多久,李瞡来到浦东新区机关实习。她记得实习第一天回家,和家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我能留在这里工作,我会很幸福。

  她说,往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她都在想着做志愿者时是怎么工作的,“我把APEC当成事业的起点”。

  洋山奇迹史无前例,创造者是一个个的人

  近代上海崛起,始于开埠,如今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目光再次聚焦港口——洋山深水港。

  当视线在洋山交汇,洋山以奇迹回应瞩目——投资之巨,国内罕见;岛屿建巨港,更是史无前例。从筹备到生产只有9个月,开港即成熟运转,迅速跻身世界前十港口。

  洋山奇迹,为浦东精神注入了全新内涵。

  蒋工圣与《解放日报》是老朋友了。记得当日,国家领导人宣布洋山深水港开港时,正是时任盛东公司总经理的蒋工圣一声令下,15名驾驶员同时将集装箱腾空吊起,开启洋山第一批吊装业务……

  近6年过去,蒋工圣依然坚守在洋山。只是,当年一头黑发风华正茂的他,而今已满头华发。“前几天开半年总结会,洋山的集装箱吞吐量已增长到1300万箱,占上海总量的45%。发展势头不错。”蒋工圣笑着报喜。

  再忆当初,蒋工圣笑声爽朗,怎么能忘呢,那些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啊:“我们把所有工作列了一张大表,一共925项,完成一个打一个勾”;“所有技术员背着材料,在岛上一做一周,从没人退缩”;“2005年麦莎台风,企业老党员、新党员们全冲上了一线,24小时坚守”……蒋工圣感慨,9个月内开港,这样史无前例的奇迹,实际上创造者就是一个个的人。

  直到今天,洋山仍然在创造着奇迹。6月18日,洋山以每小时超196自然箱装船的速度,再次打破了桥吊单机作业世界纪录。

  “洋山是个历练人的地方。”蒋工圣说,“洋山的经历,对一个人来说,是一次机会,也是一笔财富;对发展中的上海与中国来说,洋山经验同样是一笔财富。”

  世博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做不来!

  上海世博会在申城的余温还未散去。

  184个日日夜夜带给上海的记忆,并不会被时间磨损,反而每每想起便会令上海人涌起无限自豪与怀念——数十万世博建设者、2000万市民通力合作,忘我奋斗,在普通岗位上书写的伟大,成就了“成功、精彩、难忘”。

  这是上海的骄傲,这是中国的骄傲。

  “世博第一岗”的第一高度是1.96米,这是浦东交警一支队三大队交警高一飞的身高,一眼看去,果真帅气。

  正对着“东方之冠”中国馆的上南路耀华路路口,是上海世博会时交通流量最大的要塞,有着“世博第一岗”的称号。直到今天,这里依然人流如梭,展览、演唱会、嘉年华,每月每周每天都在这儿上演着不同的精彩。

  当记者赶到时,正是早8点。七月的太阳已把柏油路晒得滚烫,但第一岗的交警竟没有一把遮阳伞。他们在车流中间不停奔走,打手势、吹警哨,“世博会这么辛苦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做不来?”高一飞笑笑,夏天战高温,他已经习惯了。

  说起世博,在高一飞的记忆中,最多的是“一班到底”,也就是早上6点半上岗,直到午夜凌晨最后一批游客离开。“客流高峰期能喝点水,就算是休息了。”高一飞说,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他们选择了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全员上岗执勤。

  “做一辈子警察,世博会能碰上几次?”至今,高一飞的言语里还透着几分骄傲。现在,高一飞仍在为平安出行保驾护航,这里连接着“两桥两隧”,早晚高峰压力大,周末观看演出车流量大。而世博精神,已经成为他日常工作的动力,一直激励着他。

  一次又一次,从浦东141号,从张江,从APEC会议地址,从洋山深水港,从世博会址,历史从这里出发。

  这是前人的出发,激励今人的出发。必由之路的改革开放,正待为历史的新使命,写下新起点。

版权所有◎中国资质网    沪ICP备09008023号-21

电话:400-880-1818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港路299号禹洲广场18楼